智能新时代的天津故事
*本文系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观察团成员《一点财经》出品
新能源车“天津号”,像一道蓝色闪电在公路上行驶,汽车所需的能源来自于太阳。一块位于车顶的太阳能板,持续吸收着阳光转化为电能,研发单位来自于天津。
制造“天津号”,本身像是一场复杂的科技实验,涉及材料学、动力学、汽车设计学,而复杂的技术,则指向了新能源行业的未来。
另一边,天士力集团的制药工厂,液体药剂由电脑控制,以每秒1400滴的速度,通过离心机、滑落过各种复杂的部件,最终,通过现代智能制药技术,古老的中药得以凝固于弹丸之上。
视线转移到天津生态城,生活中的智能科技妙不可言。“电线杆”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居民锻炼的跑道可以记录身体数据;摄像头负责分析小区内高空抛物等潜在危险;互联网则将园区内的一切科技链接,智能在这里遍布每一个角落,属于每一个人。
这些是新的“天津制造”——着眼于智能,把科技提供给现在和未来。
科技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便捷、智慧和无穷的想象力,天津也将这份力量持续传递,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召开——天津的智能,也属于每个人。
无疑,科技赋予天津的新力量,不仅为这座城市的制造业故事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让科技落地生根。未来的城市由此变聪明,人们的生活更舒适、便利。
这并不是想象,天津正在做到。
智能中医药制造,古法中药遇上高科技
在天津,科技的加持的现代中药制造工艺,充满着对科学的敬畏,复杂又深远。
比如滴丸剂这一形式,最早可追溯到1933年的丹麦。近90年间,这一工艺的形成是由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熔融成溶液、混悬液或者乳液后,滴入不相溶的冷凝液中——其复杂程度,堪比一场混杂各种元素,且不确定的实验。
天津天士力集团的丹参滴丸制造工艺,一样严谨而复杂,但其过程已经全部自动化、智能化。“药师”是隐藏在芯片中的程序,每个步骤都在其指挥下严苛而有序的运转。
这一智能制药车间,位于天津市北辰区,在这里,科技结合现代工业,为滴丸加工提供了革命性的改造——经过提炼、萃取的药液通过高速震荡,以每秒1600多粒的速度落入冷凝液中,迅速冷却成为一颗颗棕红色的药丸,而后经过一系列干燥包衣步骤后,通过智能包装系统打包出厂。
科技提供的,不仅是炫酷的中医药制造场景,更重要的是速度——相比传统的滴丸机滴制速度,整整快了16倍,而速度之外,是通过严谨的设计,为药品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
天士力通过一套制药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分析、建模与追溯核心技术,将中药制造提升到了新高度。
比如工艺参数自动采集率达到95%以上、关键生产环节数字化模型投用率达到95%以上,保障了中药生产的过程可控性、质量稳定性与产品批次一致性。
一瓶滴丸的制造,融汇了复杂的科技与古老的药理知识,工程师想要在其中找到平衡点,则要在海量的信息中上下求索。
基于此,天士力建立了星斗云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关于这个平台,你可以理解为将“疾病数据、医学文献、知识图谱、中药药理分析”等数字、文献集纳为一体,并赋予AI力量的数据平台,他可以对复方中药的复杂组分、药物对疾病的靶点机制进行深度分析。可以快速为科研人员提供关于疾病与药物的多方面信息查询。
有了科技和智能的加持,中医药的制造无论是环境还是技术水平都步上了新台阶,而看似高高在上的技术,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药柜,则体现在用药更安全、疗效更精准、价格更便宜,无疑,是新技术做出了保障。
普通百姓,通过互联网就能感受到这点。在天津,天士力搭建了“聚智慢病医疗健康服务平台”,这是一座互联网医院,它连接了医药供应链、医保结算、慢病管理等关键业务。
正是这座基于网络的“慢性病数字医院”,通过不断迭代的智慧医保、智慧医疗、智慧城市中心药房、智慧慢病管理,再加上科技制药的新方法,让天津无论在医疗还是制药领域,都不断地开疆破土,探索出新的边界。
而在医疗、制药之外,人们也关心科技提升健康生活质量——在天津,一些智能科技因家而生,聚焦于一个小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智慧生活,把智能塞满一座城
科技如何影响天津人的生活,制药、医疗是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来自一座生态城。
距天津市中心50多公里的中新生态城,是一片拥有科技特质的居民区,这个区域的黑科技含量,足以用“科幻”来形容,但在当地居民的眼里,使用这些前沿的技术已经习以为常。
如果你第一次来到中新生态城,每个人都好像街头魔术师那样给你来一点“不可思议”。
姜君住在这里5年,他现在有一些“科技后遗症”,比如行走在其他城市的街头,会找电线杆给手机充电——当然这样的举动看起来有些“社死”,但在生态城,“智慧充电桩”会利用太阳能为手机进行无线充电,姜君没有随身携带充电宝的习惯,他更习惯随时找到可用的充电桩。
太阳能充电桩仅仅是这里科技的一小朵浪花,智能像是在海平面下,有着很复杂的生态,但一切又是为了让生活更简单便捷。
比如说,在锻炼的时候,姜君甚至不用带着手机或运动装置等累赘的东西,在生态城,跑道中的黑科技,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记录每一位居民的锻炼数据,跑道上的终端设备还能告知运动者消耗了多少能量。
这是健康大数据和面部识别系统的结合,以前,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安防或手机健康APP,现在则由一条跑道连接起人们的健康,当复杂的科技和算法被隐藏在生活中,你不需要知道其中的原理,只需要跑上一圈,科技给你带来的惊艳感,会让享受不同以往的运动乐趣。
“我也不明白原理是什么,但初次遇见这些科技我还是很惊讶,现在已经慢慢习惯这种方便了。”姜君说。
在生态城,科技不是闪耀着霓虹的“后工业风”,也不如科幻电影中未来城市那般绚丽,而是在不经意间让姜君这样的居民大呼惊讶。
利用数据、摄像头和复杂的机器识别,智能AI在角落里监控可能发生的高空抛物事故。但姜君并不知道整个安防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处理了什么,作为生态城的居民,他只感受到——安全。
如果说这种保障是隐性的,那更实在的智能化则呈现在生活中。
比如小区里有高空抛物监测、交通信号灯会自动调节时长、图书馆里有智能盘点机器人……”作为一名摄像和电影发烧友,张宁这个“90后”决定用年轻人最喜欢的VLOG形式拍摄出生态城的多维智慧生活场景。
诸如此类的硬核科技,一方面正在悄然的改变着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在促进城市的发展。
在生态城,“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构建了全国领先的跨行业、跨区域数据流通交易生态系统;“中新乐淘直播基地”是生态城联合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建设的新型电商经济孵化平台;“智慧校园”以北师大生态城附校为重点进行打造,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结合5G,创新推出素质教育积分体系。
除此之外,生态城已启动申请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工作申请,将生态城中约16.6公里的多条道路作为首批智能网联车道路测试开放区域;“智慧燃气”则引进了先进的激光气体传感器,燃气一旦发生泄漏,泄漏点定位的准确度可以控制在50米以内,燃气泄露检测准确度达到99.9%,管网泄露风险智能预判准确度达到95%。
生态城所引入的一切智能化科技,在方便“城中”居民生活之外,更是一场大型城市智能化试验——其构造的智能生活,在未来不限于某个小区或城市,而是服务于所有人。
而就在此时的道路上,一辆名为“天津号”的纯太阳能动力车正在启动,它将天津智能名片,递向了未来。
制造“天津号”,一辆新能源车中的天津科技力量
6月10日,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中新天津生态城专场推介会上,中国首款完全依靠纯太阳能驱动,不使用任何化石燃料和外部电源,真正实现零排放,引领前沿技术的智能网联汽车“天津号”提前亮相。
它还有一个更为别致的名字“智能网联汽车”。
制造这辆神奇的车,集合了各路“天津力量”。某种程度上,“天津号”亦是天津这座城市科技硬实力的体现。
首先,当新能源车还在为电池焦虑时,“天津号”已然用上了太阳能续航技术;并且,这辆“科幻”车的生产,彼时被看做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21年4月的一天,“天津号”纯太阳能车项目榜单发布会现场,十大指标另在场专家唏嘘──续航里程不少于50公里,最低速度不低于50公里/小时,搭载人数不少于3人,自动驾驶等级达到国标4级以上,太阳能电池阵最高转换效率大于30%,比同类车型整车减重50%以上……
整个会议进行了4天评审,多个车企参与研发竞标。最终,天津阿尔特汽车夺得研发桂冠。
然而横在眼前的问题并不简单。比如超短的造车周期;车顶面积太小,以至于太阳能板供电无法支撑续航50公里;而整车需要高度轻量化,则涉及到非常精妙的材料学——再加上L4自动驾驶系统,这需要近万个部件高度兼容、协同工作。
如此艰巨的任务,需要天津力量。
比如为了制造那块支撑续航50公里的太阳能板,天津中国电科十八所提供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以及“天和”核心舱搭载的太阳能电池板,光电转化率达到31%——而十八所这个神秘的名字,几乎贯穿整个中国航空航天发展。
难以攻克的技术,除了太阳能板,整车减重50%以上也需要极其精密的材料。
天津理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陈民芳教授在基础材料这条寂寞路上走了40余年,但“天津号”的挑战,依旧不寻常。
在确定车体结构采用铝还是碳纤维时,项目组犯了难,若是采用轻质的碳纤维,模具制造周期就要花上两三个月,最终,车身骨架采用铝合金结构,外覆盖件是碳纤维结构,能减重40%,而另外的10%则来自于仪表板管梁、仪表板、中控仪表等承重部件。
陈民芳教授在这些材料试验中,不断的试错找问题,经过对材料配方的多次调整,才达到减重与任性兼顾。
在这里,天津理工大学的镁合金材料、天津工业大学的高性能纤维编制材料等一一实现应用,那仅仅的10%减重,成为材料学、设计学、制造学的完美体现。而在“天津号”纯太阳能车研制过程中,有12项高校科研成果完成落地示范,为天津高校前沿科研成果提供了全新应用场景。
去年10月29日,“天津号”纯太阳能车在世人面前揭开面纱——车顶太阳能板的展翼设计灵感源自开启的海河解放桥;车顶的流线型造型,形似天津自然博物馆的穹顶式曲线;车头的横梁流线设计,形似字母T,也象征着海河玉带,这辆极具科幻感、采用太阳能板供电,带有L4自动驾驶的新能源车,为智能汽车提供了新的想象力。
在晴好天气下,“天津号”纯太阳能车年平均日发电量达到7.6度,支撑续航里程79.2公里,与燃油车相比,每百公里可减少碳排放25千克左右。
这就是天津力量在“新新能源”造车上的一次完美展示——这辆车也和天津这座城市一样,精致、细腻、卓尔不群,它独特智能化魅力,正在为天津这座城市的制造业涂抹上新的妆容,在未来,制造以智能之名,为人们的便捷生活,打开新的格局。
结语
天津的智能,已然刻在骨子里。
据津云报道,早在2018年,天津就设立了百亿级智能制造专项资金,并支持超过1700个项目。2021年,天津还编制了全国首部省级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明确要加速搭建更多的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工信部门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重点梳理行业企业的应用需求,对接智能方案设计企业和专家,并在2022年新打造100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除了硬科技,今年,天津还加快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要新增2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加速产业赋能。
此外在过去五年世界智能大会期间,天津共签署563项合作协议,协议投资额达4589亿元,其中,与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及中国电子、中电科、中车等行业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协议17项。
中国通用、联想、紫光云、360、TCL、麒麟等企业总部落户天津,打造北方首个“非现金城市”政企共建的“超脑联合实验室”。包括新松集团在内,华为鲲鹏生态、腾讯全国最大IDC数据中心、科大讯飞北方声谷、中电科新材料、海康威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投资落地。
智能制造之于天津,看似是现在进行时,实际是这座城市迈向未来的转折点。
在天津藉由智能,在医药、新能源汽车、智慧城市等多领域汇聚力量,其成果不仅仅拘泥于某项技术、某个产品或某一行业,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到大众生活这个大场景中,并着眼于改变生活。
欢迎在留言区评论。我们会在每周留言点赞前三名(统计周期为7天)的评论中选出1位网友,送出德鲁克管理书籍套装一套。
原创文章转载、进群,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值班编辑”。
▽“点赞”是喜欢,
“在看分享”是真爱